國際學校怎么選?近年來國際學校招生的火爆程度讓我們這些業(yè)內(nèi)人士都琢磨不透:
上海國際學校網(wǎng)介紹比如世青國際學校今年小學只招20幾個學生,卻有幾百人報名。據(jù)我所知,招生比例達到5:1的學校大有人在,還有很多孩子未到入學年齡,家長卻早早地開始關注國際學校了。
其實,全國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民辦國際教育項目學校(下文“國際學校”特指這一類)、公立學校國際班加在一起不過14.5萬人,全國中小學生2億多,國際學校在國內(nèi)還是非常小眾的教育體系,其實它沒有想象中那么完美。
國際高中的學生其實更拼。以現(xiàn)在大部分國際學校所采納的IB課程為例,被西方家長定義為理想化的精英教育,每年一次全球范圍的大考要考一周時間,而且要跟全世界160個國家的孩子一同PK,難度和含金量可想而知。小學階段為了追求快樂教育選擇國際學校是可以的,但國際高中的學生其實更拼,并不比公立高中輕松。
國際學校學生的中文水平不足是普遍現(xiàn)象。雖然中西并重的國際學校越來越多,但越到高年級對英語水平要求越高,因為所有考試是全英文的,中文教學的比例會越來越低。這么多年實踐下來,國際學校中英文程度相當?shù)暮⒆雍苌伲~和熊掌終不可兼得。中文水平的提高更多還要靠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熏陶。
父母要接納與孩子思想文化的差異。比如我的女兒從小讀國際學校,她在路邊看到老太太吊在樹枝下早鍛煉,立刻去勸阻(擔心對方的安全和出于愛護樹木的考量),這讓對方和我都很尷尬。這說明她已經(jīng)形成了西方人的思維和做事風格,社會責任感更強,表達方式也趨直白而不是中國人習慣的婉轉(zhuǎn)。
高昂的學費。北京國際學校每個孩子年平均學費在20萬至25萬元,那一年的實際花費就應該在30萬上下。出國比賽、拓展以及冬夏令營,哪個花費不是幾萬塊?孩子們之間也會有攀比,對家長更是無形的壓力。新浪網(wǎng)的《國際學校家長擇校行為報告》顯示:當下,選擇國際教育學校的家庭51%是年收入百萬以上的。又恰逢多子女家庭日漸成為主流的時代,我主張家庭年收入不超過百萬的多子女家庭,需慎重考慮國際學校。
差異化教育背后到底是什么?
也許你會問,既然門檻那么高,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對國際學校趨之若鶩?國際學校跟公立學校比自然也有不少優(yōu)勢:
國際學校把尊重孩子做到極致。國際學校的老師大部分是外籍,他們骨子里強調(diào)平等,所以并不把學生當小孩看,孩子和老師可以平等對話。我女兒曾因為一個問題給老師發(fā)了封兩行字的郵件,而老師的回復卻是滿滿兩大篇,班額較大的公立學校很難做到這點。
國際學校更強調(diào)自我進步率,很少橫向比較,所以孩子更快樂和自信,心理更健康。公立學校學生經(jīng)常用競爭心態(tài)和排名來顯示實力,所以輸不起的孩子更多。學習永遠是艱苦的過程,我個人形容國際學校的學生只累身,公立學校的孩子累身又累心。
國際學校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更強。這些孩子大都有著明確的興趣愛好和職業(yè)理想。比如,有個9年級的女孩不顧全家反對非要選修學弱項化學,后來才知道她是為了以后學醫(yī)的職業(yè)理想做鋪墊。還有個孩子國外大學畢業(yè)后,獨自定居在芝加哥城外沒有華人的小鎮(zhèn)上,一樣過得很好。國際學校的家長無法預見孩子的未來,而傳統(tǒng)教育出身的孩子大多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依賴成年人的決定。
國際學校還能不能選?官方解讀中找答案
剛剛修訂過的《民促法》引爆了國際學校的話題,“民辦學校要取消了嗎?”、“是不是以后不能上國際學校了?我建議家長們?nèi)ス俜浇庾x中尋找答案,避免民間海量無效和錯誤資訊的干擾帶來的焦慮。
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候說:
“不得舉辦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并不是限制義務教育階段由民辦學校提供有特色、多樣化的教育服務。現(xiàn)有收費較高的民辦學校可以按照辦學成本、市場需求等因素,根據(jù)各地的具體辦法來確定收費標準,保持自己的辦學特色,只要符合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法律要求,都可以繼續(xù)舉辦。”
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司長謝煥忠回答記者提問時候說:
“按照2015年度的統(tǒng)計,我國大約有1萬所民辦小學和初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非營利性的學校,提出營利要求和回報的學校不到10%,約為1000所。”謝煥忠還提到,目前社會上有人認為高價學校等同營利性學校,這種認識并不正確。收費比較高的學校,會高薪聘請很好的老師,學費收得高,但是支出也會很高。區(qū)分營利性民辦學校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的關鍵,是看學校創(chuàng)辦者是否分紅,不分紅把經(jīng)費用于教育發(fā)展就是非營利。
我的看法:從性質(zhì)上說,北京地區(qū)在義務教育階段提供差異化教育項目的民辦學校絕大多數(shù)為非營利學校。符合《民促法》“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可以選擇設立非營利或者營利性民辦學校。但是,不得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法律框架。
因為避免海量無效和錯誤資訊的干擾在各個領域都是個大難題,所以只能提示家長朋友要相信官方解讀,切勿道聽途說,徒增焦慮。
什么時候讀國際學校?
讀國際學校適合什么樣的人—本科階段就明確要出國留學或者隨時準備移民的,并且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家庭。
對此我建議,國際教育的路線要盡早規(guī)劃,晚7、8年級就必須來國際學校就讀了。世青國際學校6、7年級的家庭作業(yè)形式已經(jīng)是論文為主了,兩到三周交一篇,跟大學的作業(yè)方式一樣。不經(jīng)過這種訓練,讀公立高中上兩年SAT培訓班就出國留學,那個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中國留學生本科讀個6、7年的大有人在,況且大陸留學生每年的汰率在30%左右。所以,一旦選定國際教育路線,就要盡早來就讀。
如果是男孩,我個人建議先上幾年公立學校,7、8年級再轉(zhuǎn)國際學校也不遲。因為男孩今后要在社會上立足,必須面對競爭壓力,在公立學校的競爭體制和嚴格要求下鍛煉幾年也很有必要。對于女孩子我個人就沒有這樣的建議。
即使7、8年級再轉(zhuǎn)來國際學校,但來國際學校之前英語記得一直不能放松,否則入學測試這關就很難過。
國際學校如何選?
擇校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命題。如果不調(diào)查、不分析、人云亦云,那么從一開始就輸了。和很多人生的重要問題一樣,對于國際學校的選擇并沒有完美答案,只有適合與不適合兩個選項。未來更需要家長具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看口碑
也就是美譽度,一個學校品牌的核心。新浪網(wǎng)今年6月針對6800個家庭的問卷調(diào)查顯示國際學校在讀生家長90%以上具有本科以上學位,其中35%擁有研究生以上學位,50%家庭年收入在100萬人民幣以上。
不難判斷,國際學校的家長是一個具有高知識程度和高收入特質(zhì)的小圈子,相互認識的很多,不同國際學校的家長可能是朋友、鄰居、同事。由此,國際教育學校的品牌傳播方式只能是靠口傳,商業(yè)策劃和招生廣告在這個領域的作用十分有限。
雖擁有豪華的團隊,高大上的校園,但只做表面文章,不抓教學質(zhì)量,同樣有可能被這群獨立思考的家長所拋棄。
看創(chuàng)辦人背景
個人覺得可以了解一下學校創(chuàng)始人的背景和學校發(fā)展途徑,很可以用來判斷一家學校的特點和風格。民辦國際課程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分兩類,教育家和熱心教育事業(yè)的企業(yè)家。
比如:
京西學校由知名來華外國專家的后代柯馬凱先生創(chuàng)辦,他的學校盡管是一所全外籍學校,但依舊可以看到濃厚的中國元素。
世青學校創(chuàng)始人是公辦示范高中校領導出身,又作為國際文憑組織代表11年。她的學校極為樸素并注重中西合璧及學業(yè)成就。
樂成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是成功的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對教育事業(yè)抱有情懷,集團化運作使得學校的運營上更趨專業(yè)化和國際化。
很明顯的可以看到因為這些創(chuàng)辦者個人背景差異很大,必然體現(xiàn)在治學風格上有極大不同。全盤西化的、中西合璧的、英式的、美式的...班主任制的、導師制的。盡管家長很難接觸到學校創(chuàng)始人和校董,但是了解這些的背景對于判斷它是什么樣兒的學校很有幫助。
國際認證&課程項目
拋開學生和教師的多國多文化屬性,沒有國際認證的學校不能算國際化教育。常見的針對院校的認證如 國際學校委員會CIS(Council of International Schools)、美國西部院校聯(lián)盟WASC(Western Association of Schools and Colleges)、中蒙國際學校聯(lián)盟等等。
學校開設的課程同樣需要獲得授權(quán)和認證,沒有全球化的認證的課程不能算國際課程,比如現(xiàn)在大熱的IB、AP、A-LEVEL等等。
如果很難區(qū)分學校所謂的好壞,直觀的就是看國際課程考試分數(shù)或者通過率,雖然有點點功利主義。全球范圍內(nèi)國際學校采用多的是IB課程,國內(nèi)直譯為“國際文憑項目”,盡管不隸屬于任何一個國家,但全世界160個國家的孩子都在學同樣的IB項目,每年5月有一次全球大考,類似于高考。咱國家的高考只有兩天,IB要考一個多星期,達到24分就可以拿到金燦燦的國際文憑,但難度很大。和我們所推崇的高考平均分一樣,一所IB項目學校的大考通過率和平均分可以大致判斷學校的教學水準。
看師資
國際學校大的一塊成本就是人力成本,很多學校人力成本占到全部支出的75%-80%。北京很多國際學校在官方網(wǎng)站上公示教師的工資待遇,60萬年薪的一線教師算是公開信息里高的了,一般在40萬左右,再低就很難招到好老師。
北京地區(qū)的國際學校聘用的外籍教師一般在80位以上,大型學校有200多位外籍教師長期服務的,國際學校的師生比是肯定不會超過1:10的。通過一家學校的師資配備可以側(cè)面了解他的實力。
看硬件
因為京城幾乎所有的國際教育學校我都訪問過,單從教學硬件條件上確實都是一流的,區(qū)別不是太大。而校園環(huán)境就差異很大了,有奢華的、有局促的、有洋派的,有傳統(tǒng)的。新開業(yè)的北京凱文學校占地350畝,是我個人參觀過的漂亮的中小學校園。
當然還是個人的觀點:校園是不是高大上對于學生個體來說并沒有實際意義。豪華設施,是僅僅來了貴客展示用還是給學生每天使用才是家長應該關注的。有位媒體圈朋友也是國際學校的家長表達過:相對校園漂亮與否,我作為家長更關心衛(wèi)生間沒有有干凈的紙。
當然硬件和校園環(huán)境之外,還有距離和交通問題,擇校時“近”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太小的孩子每日里在路途上奔波肯定不是優(yōu)選擇,為了孩子上學搬家,安家成本和交通成本往往會遠超孩子的學費,不可忽視。
看生源
哪個學校出中高考狀元對于傳統(tǒng)教育十分重要,對于國際教育則沒有狀元這個概念,因為大學是申請方式的。
有的家長覺得你學校有進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畢業(yè)生就說明你們的教育水平高。必須客觀的說:個體的所謂成功并不適合作為擇校的首選條件,因為行家都明白所謂“牛孩”的經(jīng)驗是無法復制的。不能忽視天賦和家庭教育的成功,學校把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名牌大學的所謂成功攬在自己身上是很片面的。
看生源是自己去觀察這個學校的在校生,看他們的精神面貌。看他們的畢業(yè)生現(xiàn)在在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而不是看他們進了什么大學。
看發(fā)展周期
一個學校發(fā)展周期在三到五年,北京2012年開辦的一家國際教育學校就是在三年關閉的。北京的新增的國際學校一年招生數(shù)量一般就在一、二百人左右,即使你有豪華的硬件,高端的團隊,家長也多在觀望狀態(tài),因為市場需求大,招滿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但口碑是不是能保持要看教學質(zhì)量,如果招生三年還正常運營并保持良好的美譽度,比如北京鼎石學校和清華附中國際學校,雖然都是新學校,但口碑不錯,那就是值得選擇的院校。
總之,國際學校并沒有想象中的完美,切勿對公立教育一通抱怨,轉(zhuǎn)身就奔向國際學校,搞清孩子的問題所在更重要。在擇校這件事上,沒有哪個國際學校好,只有適不適合你家孩子,父母更要有自己的判斷。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