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所在的國際學校里老師是怎樣工作的?為了這個問題,
上海國際學校的小編采訪了一位國際學校的老師,他說:自從踏上了國際學校的職業生涯后,我每年的日子就分為兩部分:忙碌無極限的183 school days和閑得慌的五個大小假期。只要一開始上班,工作的巨輪就不會停止轉動,日夜兼程,加班達旦,直到下一個假期的來臨。很多人都以為老師只是上上課而已,這真的是極大的誤解,上課只是工作中很小的一個部分。除了上課以外,其他工作真的是多了去了。
進入正題之前要先科普一下何謂“國際學校”。國內的別名是“外國人員子女就讀學校”。其主要特點是:1。 學校采用國際課程,如國際文憑IB課程,英國的課程,美國的課程,加拿大的課程等等;2。 學校人員構成均為不同國籍,包括老師和學生,繼而工作語言理所當然是英文;3。 學生將參加國際考試,如國際文憑IB考試,英國的IGCSE, A-level考試,美國的AP考試。4。 如果這個也算,就是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均衡發展。
這些年下來,我覺得國際學校教師的工作都是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的: Academic Excellence, Character Building, Parent RelationshipandInternational Mindedness。
校內AcademicEducation
作為一個老師,搞教學是首要。要按照課程計劃教會學生知識,設計評估獲得反饋,繼而促進教學。由于學生都是外國孩子,國際學校的老師需要學習和適應西方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這對于中文老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并不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被培養出來的,我們接受的是傳統的“老師在臺上授課,學生在臺下認真聽講”的教學模式。甚至當我們接受教師培訓的時候,接受的也是傳統的重理論不重實踐的教育。而我們在國際學校授課,卻需要應用西方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例如IB所倡導的以全球為教育背景,以學生為教學中心,inquirylearning等。在國際學校,中文只是世界語言中的一種,并沒有所謂以中國為中心的“對外漢語”那種光環,那種傳播漢語的使命感。在校內的學術教育,包括:
制定課程大綱,包括全年的教學計劃和重要評估的日期,確保學校和IB要求的評估能夠有序地完成。
備課、設計教學活動、上課,做好課堂管理,確保高質量地完成教學進度,工作量跟課時數及所教班級相關。
布置作業,設計課程project,及時批改及反饋。
設計評估(也就是大考小考),有些是學校要求的,有些需要嚴格按照國際文憑組織IBO的要求。
及時反饋評估,包括評講、匯報、反思等。
匯報學生成績及表現,錄入成績,評定分數,撰寫報告卡report comments。
為學生的國際考試(external)做準備,幫助他們備考,如講解考試模式,評分標準,進行練習及模擬考等。
準備及進行internal國際考試,例如IGCSE的口語考試,DP的writtenassignment, DP的口頭活動等等。
還有IB方面要求的paper work……
按照IB課程指南的要求撰寫詳細及近乎完美的Unit Plan, 尤其是MYP配合課程理念及教育理念,從key concept, related concept, global context寫起,思考這個單元的inquiry探究內容,設定具體評估,設計教學活動及教學流程,思考如何差異化教學,后反思等等。
Unit Plan要寫到近乎完美,Assessment也要設計到無懈可擊。先詳細閱讀IB的相關文件,再看學校根據IB文件做的調整,嚴格按照那些理念和要求來設計評估。
準備sample提交至IBO審核,這個主要是MYP的工作。在MYP后一年,需要提交五個學生(一高一低一中,一相對高,一相對低)的聽說讀寫評估報告。從學校背景、課程簡介、Unit Planner, 學生背景、評估設定、考試過程、評改細則到實際評改,要事無巨細一項不漏交代清楚。這個就真的是考老師的了,IBO要看這個老師對IB要求是否清楚了解,工作是否負責專業,對學生水平的評定是否準確。報告將由其他的MYP老師審核,然后反饋回學校。
校內AffectiveEducation
國際學校講求holistic education全人教育,除了追求學術成績外,也十分重視學生的個人性格發展,因此豐富多采的學校活動也是其一大特色。作為一個國際學校的老師,基本上沒有人只是一心搞教學的,學校需要我們來培養(或監督)學生,組織或協助各個活動。
當“班主任”。每天早上記考勤,宣讀各類通知,配合各類教務工作。假設學生在某個科目或日常出現什么問題,班主任也需要參與其中。
處理個別學生的課堂或課外問題,如長期遲到、缺課、長期講話、長期擾亂課堂秩序、長期不帶學習資料、經常不做作業、公眾秀恩愛(拍拖可以,但不能有親密行為)等,這本來是課堂管理問題,但是學生屢教不改的話,就會交由學校office處理,偶爾還要約見家長。
日常duty。 在課間休息、午間休息、放學后到學校某處“站崗”或者“巡視”,確保學生休息時不出亂子。
負責學生的personal project或extendedessay,這分別是MYP和DP的課程要求,老師需要負責幾個學生,確保他們按時高質地完成。
學校課外活動。組織或者監督某個club,如太極啦,籃球啦,吉他啦等,每個星期一或兩次。
校內活動,如Mock UnitedNation, 中國新年等,可能是整個活動的負責人,也可能是prep學生出一個節目。
校外活動,如帶學生去養老院探望老人,帶學生去fieldtrip實地考察,帶學生去參加比賽,帶學生去其他學校交流等。
國外交流活動,如immersionprogram沉浸學習活動,DP課程的CAS (Creativity,Action & Service)等。
家長會,一年兩三次。老師單獨與每個家長見面,每次單獨會談10分鐘,匯報孩子情況。和家長交流也是個技術活,家長就是上帝。
家長咨詢會。這是集體的活動,每個年級都會安排家長咨詢會,向家長解釋課程概要,學校規定,學校的系統等,科目老師需要出席以回答家長對某個科目的問題。
行政工作。如幫助校內的中國家庭。很多居住在國外的中國家庭會把孩子放到國際學校,剛開始往往都會有段不適應國際學校環境的過程,這有可能會需要中文老師來幫助或協調。小至偶爾幫學校或家長做翻譯,中至幫助處理中國學生問題,大至聯系家長及監護人這些等等。也有可能參與招聘工作,協助面試新的中文老師。
個人專業發展ProfessionalDevelopment
終身學習是國際學校或者IBO的重要理念,作為老師,更要身體力行,與時俱進。IB的課程指南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逼著”你去不斷學習,不斷應用。
參加學校組織的校內培訓,每年都有兩三次。
定期參加IBO組織的課程培訓,一般為期三日,針對具體課程的workshop。
其他機構組織workshop,如ACAMIS的中蒙會議,CIE舉辦的針對IGCSE具體課程的workshop,地區性的中文教學workshop,甚至孔子學院組織的中文教學分享會……
熟讀并認真學習各個課程的課程指南、評估要求、評估具體細節等。
以上那些都是被動的學習模式,很多國際學校老師都會主動地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英語水平、教學水平、課堂管理水平等。例如報讀碩士或博士學位課程,看各類教學相關的書籍,積極地跟同行討論交流及分享等等。我認識的一些很較優的老師,他們自身就是很較優的人,只是把“較優”這個習慣帶到工作中而已。在國際學校(或者說IB學校)的個人專業發展,除了校內各項工作經驗的積累以外,還有在國際文憑課程上的經驗積累及職業發展。成為IB老師后,有機會同時擔任一些IBO的工作,如moderator(審核sample或internal assessment的人),examiner(出卷或改卷的人),workshopleader(培訓新老師的人),curriculumdeveloper(商討改進課程的人)等等。在IB學校,個人職業道路發展分幾邊,一邊是校內作為老師的職業發展,一邊是IB方面的職業發展,還有一邊是行業內的發展。例如出書,編寫教材、編寫練習冊、編寫閱讀材料、編寫考試輔導、編寫教學類指南等等。路漫漫其修遠兮。
個人業余發展
這個不是開玩笑,國際學校的老師壓力很大的。以上寫的種種工作職責每年都會相繼襲來,交叉襲來,而且從來都是有增無減。國際學校的學生都是付了高額的學費而來(高中一年學費將近20萬人民幣),學校或家長對老師的要求都很高,每項工作,每個細節,都要做到位,清楚公開透明。稍有差池,都有可能招來麻煩,例如招來家長的質問或投訴,嚴重的會影響續約。面對如此大的壓力,老師身心健康也會受到挑戰。所以很多老師都會發展不同的業余愛好,舒緩壓力,豐富生活。
國際學校是一個圈子,IB學校是圈子中的圈子,IB學校中的中文老師更是圈子中的小圈子。有時我會覺得連人際關系,都是這個職業的一部分。要跟同行多做交流,多social, 獲取行業信息;要跟行業內的較優者多多學習;多參與網上的教學討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等。還有校內的同事關系,偶爾要參加social committee的活動,參加圣誕節聚餐、年終聚餐等各種活動。
IB課程的其中一個理念是authenticlearning及critical thinking, 以全球問題和實際生活作為教學背景。老師的教學不止限于課本知識,還需要討論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思考的能力。教學中哪里來這么多authentic materials啊,還不是靠老師日常的積累。所以國際學校的老師都會很留意地區、國家或全球正在發生或討論的事情,看看能不能作為教學材料應用于教學當中。
如果說老師是一份高尚的職業,那太特么矯情了。但無可否認,社會或世人對“老師”這個稱謂的人,會帶有不一樣的期待。“老師”是培養下一代的人,從事這個職業,首先“老師”本身要是一個品行良好,三觀端正的人(不是的話裝也得裝出來),這樣學校或家長才會放心讓你去教育下一代,這也是對社會的發展負責。作為國際學校的老師,我覺得多去旅游多見識這個世界,對職業發展也有幫助。我們要培養學生的international mindedness,我們自身是否有這種國際胸襟或國際情懷呢?要培養學生的critical thinking, 我們自己是否已經做到批判性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呢?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覺得這份職業對我的知識、眼界、思維、品行、健康等各個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寫到這里,覺得好累了,就此罷筆。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