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國際高中缺乏監督受到質疑。
國際學校網小編獲悉,高中國際班缺乏監督受質疑,國際高中學校是否淪為出國應試班?學校爭相開辦以滿足學生留學需求,但“校中校”、高收費、缺監管備受質疑。中考在即,廣州各公辦高中的招生開放日引人矚目的莫過于國際班或國際課程。今年除了有華附的AP班,執信的PCP國際班,而省實將于9月新增AP國際課程班,廣雅將新增博雅國際班,廣鐵一中也將開設新東方國際課程班。據了解,廣州已經有將逾20所公辦高中開設國際班。一些示范高中國際班的學生已超過學生數的10%。據了解,深圳已有一半的公辦中學開辦國際班,且學生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這種趨勢已蔓延到了二線城市。
在開放日,記者還發現不少留學機構人員的身影。據了解,這些高中的“國際班”大多是與中介機構合作,采取與國外學校聯合辦學的形式。每年學費大約在7.5萬元至10萬元之間。
在此之前,就有不少人質疑公辦高中開辦國際班會形成“校中校”,擠占公共教育資源,形成新的不公。校方則認為開辦國際班是適應教育國際化趨勢。
■現狀
高中國際班遍地開花
廣州有國際班的高中逾20所,占普通高中的兩成多,這四年來數量翻了一倍,從多年前的民辦高中為主,到如今的公辦高中穩坐半壁江山。
據了解,目前廣州公辦高中開設國際班,一種是“計劃外”招生,比如華師附中的AP班、廣大附中和仲元中學的國際班等,招生獨立進行,不參與學校的正常錄取,也不占用普通高中的招生計劃。
另一種是“計劃內”招生,這也是比較普遍也是爭議多的,包括廣州一中的“PGA高中國際課程實驗班”、南武中學的“CCAE實驗班”、執信中學的PCP班等,這些國際班都是根據中考成績進入該校后學生通過選拔入讀的。另外獨立批招生的5所英語特色學校,也屬于占用中考指標。
公立學校為何熱衷國際班?據幾位重點高中的負責人說:越來越多學生想出國,出國擇校也能緩解學生在國內“擠”高考獨木橋的壓力。事實上,近年來,學生選擇在高中期間或高考后出國留學已成大潮。據粗略統計,華師附中高中部(非國際部)每屆約500名學生中,出國留學的學生在30人左右;省實驗中學高中三年中,出國留學的約占1/5;而在廣雅中學,近3年來該校平均每個年級都有50-60名學生不參加高考申請國外的高校。廣雅中學有關負責人曾估計,十年內出國學生將達到全級人數的1/3。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從2012年起,廣州市教育局對高中畢業班的評價標準有新突破,學生出國留學,學校可獲得加分。這意味著,國內大學擇校率不再是高中擇校成績考核的唯一標準,也表明官方支持教育國際化的態度。
據了解,去年年初,越秀區教育局就欲將廣州21中學改為外語學校并以辦“國際班”為特色,然而圍繞此事,21中的教師、校領導及校友以至家長發起一場爭論。后,雖然校名沒有更改,但有兩個“國際班”宣布今年對外招生。
國際班占用資源,是新的教育不公?
其實對公辦高中辦“國際班”,近年來社會上就有不少反對的聲音。甚至學校內部就有不同意見,21中就是典型代表。
據了解,隨著越秀區教育局宣布“由21中獨立承辦國際交流與合作基地學校”,爭創“廣州市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試點先行區”,反對的聲音也愈加激烈。廣州市21中老校長黃克成指出,這場爭論的實質,涉及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教育公平。
廣州市21中陳慶興等近百學校友和老教師及家長在致廣州市領導的信中認為,如果用公辦教育資源辦外國語學校或“國際班”,天勝村、淘金路、恒福路等一帶方圓數公里將沒有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學,這些地段的少年就讀中學就比上世紀50年代還難,是教育事業的大倒退。
廣州市21中學原黨支部書記孫少波認為,“國際教育”收費昂貴,很多工薪階層子弟是讀不起的。“追求暴利的‘國際教育’是與教育的公益性背道而馳,是新的教育不公。”
“雖然說‘國際班’也要***考線,但如果占有10%名額,孩子要上普通班分數會抬得更高,普通家庭孩子就會出局”,一位家長也憂心忡忡。
應該叫停公辦高中國際班!廣東省政府參事王則楚表示公辦教育主要職責就是普及。雖然社會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但公辦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就是均衡。
“在美加,如果公辦中學拿學位與人合作,首先學位要富余且要征得納稅人同意,因其資金來源是納稅人的付出,其任務是完成正常的中學教學計劃。”留加博士、知名家庭教育家朱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認為,公立高中辦國際班相當于部分人通過多交錢,占用本應公平分配給納稅人的教育資源,學校是沒有這種權力的。
國際班是留學機構對校園的滲透?
針對這種現象,網友@如風說,優質高中學位緊張造成中考競爭日益加劇,可是一些公辦學校卻要拿出10%的學位來開辦出國留學班,這樣的做法是否符合國家教育政策值得大家關注。
是不是采用華師附中“計劃外”招生的形式就可以避免侵占公共資源質疑?廣州市教育實驗研究會會長陳峰認為,雖然華師附中“國際班”不占招生指標,但它與中介機構合作,對外招生用華附招牌,就是對國有資產的占有。另外,“國際班”用的是華師附中的教學樓和部分師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以前被質疑的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校中校”。
對于“國際班”,多所省、市屬示范性高中的負責人都表示,是學校提升辦學品位的必由之路。但業內人士卻指出巨大的經濟誘因也不可或缺,因為國際班的學費是由國外機構與國內高中分成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公校國際班每年的學費在7.5萬元至10萬元之間。多所學校的負責人表示,高收費是因為高成本。但記者了解到,早開辦國際班的華師附中,僅高中三年就讀國際班的學費就要30萬元。今年華附AP班也打算招收100個學生。
而普通高中即使擇校,以每年一萬元擇校費算,加上生活費三年也超不過十萬元。而“國際班”大的成本是師資,據多年來從事國際課程引進和研究的安生文教交流基金會執行副主席張梧華說,目前,外教的工資從8000元到2.8萬元不等。
就拿在師資上國際班的配備很強大的執信中學來說,據與執信中學合作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PCP項目管理中心主任饒煒介紹,執信提供了9個老師講授中方課程,而哥倫比亞大學則配備了8個老師講授國際課程。按照目前外教高工資算,一年所有外教的工資也就是200多萬,而比起所收的學費和其他各項費用來說也只是小菜一碟,可見其中利潤之大。
據從事國際交流的業內人士介紹,校方和合作方分成,進項不菲。他們還指出“國際班”其實是留學機構對校園的滲透。翻閱各學校的國際班招生簡章,記者發現,公辦高中國際班多采取與國外高中合作辦學的形式,然而合作的橋梁卻是社會機構上的中介機構。
“誰在主宰國際班的運作?是以抓高考擅長的學校還是以中介服務見長的機構?”有業內人士如此質疑。確實,國際班面臨的大難題是學校及課程的管理。一位校方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特別缺乏國際班的高層管理人才,不得不引進留學機構的工作人員”。
據了解,按照有關規定,高中國際班學校管理以中方為主,但由于對國際課程的不熟悉,目前國際課程管理大都由于外方管理為主,中方對國際課程設置基本無權干涉,如IB、A-level等;而外方的全權代表大多數是中介組織。所以有專家指出,其實“國際班”是留學中介機構對公辦學校合理的滲透。
一些并不缺錢的學校對辦“國際班”一直抱有謹慎的態度,為何今年大多數示范性高中一涌而上辦“國際班”?業內人士指出:學校辦“國際班”是為應對明年教育部門即將出臺的禁止示范性高中招收擇校生的規定。既繞開了一紙禁令,又獲得了比擇校更豐厚的經濟利益,何樂而不為?
開設國際課程就是教育國際化?
AP班、PCP班、PGA班、IB課程……這些都是廣州市一大批公辦高中正辦得熱火朝天的國際班頭銜。而不少學校也稱開辦國際班符合教育國際化趨勢,然而開設國際課程就是教育國際化嗎?
據了解,關于高中國際班的初衷,在于引進國外先進的課程理念、教育教學方式,推動學校課程體系改革,提擇校校國際化水平,培養兼具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的高中生。與之相適應,高中國際班的課程設置,也采取國家課程加國際課程的形式。
對于引進的國際課程,主要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引進的國際課程偏重語言培訓,一般以SAT和托福考試培訓為主;另一種是引入國外高中課程,具有代表性的課程包括A-level(英國課程)、美國高中課程加
AP課程(美國大學先修課)、IB(國際文憑課程)等。如果如此,國家課程與國際課程相得益彰可打造中國特色的國際課程。
然而實際情形卻不容樂觀。廣州大學教育學院課程專家雷曉云教授告訴記者,要做到課程的融合非常困難,如果國際班在課程設計上沒有做好中外課程體系的銜接,學生會學得非常辛苦。記者了解到,前些年在幾所知名高中開設的國際課程班中,都出現過學生在中途退出或者被淘汰的情況。“一所知名高中開設的美國國際課程班,一年之后就淘汰了半數學生,到高三只剩下六七個學生。”
為了保住生源滿足留學的需要,部分高中甚至只開設少數中方課程,導致國家的教育方針難以得到貫徹。學生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語言和國際課程的學習上,對出國留學沒有影響的國家必修課程被忽視了。
為短期內提高孩子的托福、雅思等語言類考試成績,一些學校甚至從高一開始停開其他課程,直接上托福、雅思培訓課,集中精力應付考試,平時成績和出勤率則弄虛作假,將引進國際課程硬生生變成功利化的應試教育。
朱凡說,這些國際課程只是標準化考試僅為某些水平的測試,不能替代高中課程所學的知識。國外課程的核心是與將來職業有關,是學生自主選擇的主要內容,標準化考試只是一種參考。在朱凡看來,這些“國際班”本末倒置,把中學該學的東西放棄了,雖然進入了世界學校,但很多人高中基礎沒有打好,淘汰率非常高。“國外學校是寬進嚴出,這幾年我看到太多這種讀不下去的留學生”。
朱凡說,“像耶魯、哥倫比亞這樣的學校,青睞的不是那些標準化考分高的中國學生,而是有著中華文化底蘊、扎實文化基礎、廣闊發展空間、卓越國際視野的學生。”他建議,“如果要讓孩子受國際化教育,好是初中畢業后就出去,要不就在中國接受完高中教育,利用假期或其他空余時間去機構補習語言,通過標準化考試再申請國外大學”。
他認為,在高中國際班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下,迫切需要教育部門相關規范文件的出臺。如果“洋應試”等問題缺乏監管,‘不湯不水’的國際班會害了整一代人的”,朱凡表示。
“國際班是新課改特色”
部門回應?
針對社會上對國際班的質疑,廣州市教育局近日做出回應:“義務教育強調均衡發展,講求公平性,而按照教育規律來說,根據不同的教育層次,高中教育可存在差異性發展。”該負責人強調,國際特色課程對于實現學生的差異化發展是有利的。“國際班辦學滿足了學生出國的需要,這也是學生擺脫應試教育的嘗試,它是教育發展的新鮮事物,不應被掐滅于萌芽中。”
據介紹,教育部門允許公辦高中國際課程的開設要追溯回2004年,廣州市開始進行課程改革,按照國家規定的高中課程畢業學分的要求,高中共要修滿144學分,其中116個必修學分,28個選修學分。在必修學分中,有29分可由學校自主開設。同時,若有25個以上的學生有新的選修模塊的需求,學校可以滿足開展相關的選修課,自主權在于學校。
于是,公辦高中開始根據學生的需求開展了相關的國際特色課程、國際班,不過前提是——必須要完成國家規定的高中課程。“根據省的要求,只有修夠144個學分和完成3年學制,才能拿到高中畢業證。”可見,公辦高中的國際班融合了中外課程亦是有此限制。
而對于“公辦學校國際化辦學是否與社會教育機構分蛋糕”一說,該負責人明確,政府是以教育為出發點提供公共教育服務,更好地培養社會未來建設人才。“學校滿足公共教育服務的同時,為滿足家長、學生發展要求的國際班辦學是合理的,而由此產生的經濟往來也屬于正常。”
火熱國際班成監管盲區
近年來,無論是在廣州還是深圳,甚至珠三角的二線城市,公辦高中“國際班”如火如荼地開辦。
在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的同時,對于學校來說,政策法規方面的空白,也讓一邊高收費、一邊利用公共資源辦學的高中國際班,始終難逃擠占公共教育資源、為少數人舉辦營利性教育的嫌疑。然而監管的盲區還不僅限于此。
如今,以贏利為目的中介機構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學校,有部分高中為了賺錢、贏得名聲,擴大國際班的規模和種類,甚至開設若干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完全不顧師資和教學質量,為搶奪生源創收,違背引進國際課程的初衷。
盡管學校給國際班安排的中方教師都很較優,但大部分教師都沒有留學經歷,再加上長期從事高考教學,面對兼具中西特色的課程體系,不僅要雙語授課還要融會貫通,這對教師來說很難適應。于是一些學校干脆引入中介機構應對“洋高考”,讓教育質量大打折扣。
因此,誰來監管國際班辦學質量迫在眉睫。據了解,國際班準確來說是國際課程班,因此不需教育部門審批,只需要向教育部門備案就可以了,質量則由該校教務處監管。但是學校如何監管自己?現在家長唯一的判斷辦法,就是在各個高中國際班的網站上看,各校較優的學生進入的世界學校排名。
另外,收費也十分亂。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高中國際班屬于公益事業,按照辦學成本收費,學費標準一般要經教育部門、物價部門等相關部門審核后方可獲批準。“現在高中階段的中外合作辦學,還沒有明確的成本核算機制,外籍教師的人數、工資怎么計算等,都沒有明確規定。”廣州教育實驗研究會會長陳峰告訴記者,“這導致高中國際班收費不統一,比較混亂。”
一些學校學費很高,但額外的收費項目卻并不少,針對學生參加語言培訓、申請學校個性化指導服務以及寒暑假短期出國等收費或代收費,項目繁多。
不少教育專家指出,很多高中開設國際班的目標并不明確,多是出于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較少考慮國際班的教育效益,如推進教改、課改,促進學校國際化。“目前,辦國際班的都是優質高中,對于這些學校來說更重要的是教育本質和教育效益。”雷曉云說,“公立高中引進國際課程,必須清楚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目標,應當為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國際化探出一條新路。”
社會上更多人士質疑,這些公辦學校用國家教育資源辦市場化的出國留學,是否履行了完整的申辦手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是否有相應的管理條例。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公辦學校辦國際班,確實面臨辦學資源流失的問題,還引來學歷教育機構舉辦非學歷教育、多頭監管以及財務不透明等質疑。政府部門要明確普通中學能否舉辦計劃外的國際班,并確定監管體系。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