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探索、提問的精神才重要。了解到主動提問比天賦還重要后,想必曾被家中“十萬個為什么寶寶”搞得招架不住的爸媽,應該也釋懷了。下面
國際學校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吧。
是的,“問題”孩子不僅沒問題,還具備成為牛人的潛質。
比如莎士比亞,一提起他,大家就會想到那個很著名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還有大家都熟悉的愛因斯坦,有一天無聊曬太陽,看著天上的太陽,看著-看著就冒出了一個問題:我能不能追上光呢?然后的然后,你也知道了,相對論就此創立……
為啥牛人們小時候都是善于提問的“問題”孩子呢?
因為善于主動提問不只是我們眼見的一個簡單行為,它代表的是一種思維方式。
接下來,我們就給大家掰掰不愛提問和愛提問代表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海綿式思維” PK “淘金式思維”
在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杰出經濟學教授尼爾·布朗和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斯圖爾特·基利寫作的《學會提問》一書中,提出了不愛提問的“海綿式思維”和愛提問的“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就像海綿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它的優點是能夠更迅速的吸收更多知識,因為“海綿式思維”是被動的,不需要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找問題,只要注意力集中,又有不錯的記憶力,很快就能吸得滿滿當當。
但如果你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有思想的孩子,“海綿式思維”就存在嚴重缺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它不能教會人做出獨立判斷。
如果一個孩子始終是“海綿式思維”,他將始終相信吸收到的信息,而不是質疑、探索。對于個體來說,成為別人思想的木偶是一件可怕的事,這意味著你的認知是吸收的結果,而不是來自自我理性的判斷。
“淘金式思維”是“海綿式思維”的升級,這是一種充滿主動性的思維方式,它不再是一味的吸收,而是帶著問題去聆聽,這個過程充滿互動,需要孩子主動參與進來。這種思維表現出來的就是:孩子能夠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
在課堂上,我們能夠輕松辨別出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孩子。
老師在臺上講的時候,兩種思維的孩子都認真聽著,埋頭做好筆記。兩人筆記明顯不同,海綿式孩子的筆記,往往結構清晰,一個大主題下面條理清晰的列出重點。而淘金式孩子的筆記,沒有大段摘抄,只有寥寥數語和一些箭頭符號,寥寥數語寫的是問題,箭頭符號連接著不同的問題,如同一條探寶之路,每個問題都是一個線索,指向某種可能的答案。
當孩子從不愛提問的“海綿式思維”升級到主動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淘金式思維”后,會具備什么優勢呢?
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媽媽正在廚房洗碗,她的小兒子忽然跑過來問:“媽媽,你說月球上面會有什么呢?”媽媽說:“我也不知道,你為什么不自己上去看看呢?”小兒子蹦蹦跳跳,得意地說:“我要跳到月球上去。”這個小男孩長大以后成為一個踏上月球的人,留下了那句響徹太空的經典名言:“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他的名字叫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
不是每個愛提問的孩子都能成為踏上月球的人,但愛提問的孩子,一定能想到更多別人所想不到的。
除此之外,愛提問帶給孩子的優勢還很多,《提問的藝術》(這書還是挺牛的,雄踞亞馬遜商業類圖書排行榜TOP100,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新聞發言人邁克 邁克科瑞及眾多知名媒體鼎力推薦,感興趣的親可以買一本看看,讀完應該會有收獲)作者總結出了更深遠的三層境界:
一層,善于提問的人能夠建立更強大的溝通關系。因為提問,才能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啊,發現對方內心的想法。
二層,善于提問的人能用反思激勵自己。因為人們總是善于通過“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這樣的提問帶來積極的行動。
三層,善于提問的人能認清自我。說到底,孩子的人生道路上為什么要這樣或者那樣做,取決于自己給出的答案。
那么,大家一定會問,要怎樣做才能培養出孩子喜歡主動提問的習慣呢?畢竟,也不是每個孩子生來就是“十萬個為什么”。
培養孩子喜歡提問的習慣,我總結出了三個不錯的方法:
1. no question is a stupid question!把“問得好”掛在嘴邊
孩子問的問題上天入地,從來不走尋常路。我家姑娘近看動畫片《黑貓警長》時,就問:“媽媽,你說黑貓警長會和白貓衛士結婚嗎?”真是腦洞開到外太空去了。這時候,我要是說:“你怎么會這種想法?太離譜了!”,估計我們就沒法愉快的交流了。
所以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態,哪怕本能上覺得孩子的問題真是離譜得要命、弱智得要命,也要穩住了,要用對待工作匯報一樣認真的態度對待它。你去看耶魯或者哈佛的公開課,會發現學生提問時,不管問題水平如何,老師一句話都是:Good question!(這個問題問得好)!相比問題本身,保護孩子提問的熱情更重要。而老外們常常遵循的一個準則就是:no question is a stupid question!
2. “把一個問題變成無數個問題”
散步時,聽到一男孩問***媽:“媽媽,為什么魚在水里游呢?”男孩媽媽立即回答:“魚本來就只能在水里游,沒有水就活不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對愛提問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但對不愛提問的孩子來說,這一問一答,不延伸,他也就止步了。
這個時候父母正確的響應姿勢應該是把一個問題變成無數個問題,讓問題“多飛一會兒”。“為什么魚在水里游呢?”“對啊,為什么魚就在水里游,而鳥就在天上飛呢,怎么鳥不到水里來游?”“你覺得為什么會這樣呢?”……
而且,你知道嗎,孩子主動提出問題的時候也是他學習熱情濃的時候,抓住這個契機,傳遞給孩子知識,效果可是平日你問TA答的幾十倍!
3. “打開一扇門”
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小嘴忙不停的“問題”寶寶,有時候,孩子就是沒問題,咋辦?
去年,我帶三歲多的姑娘去了一趟潿洲島,潿洲島的鱷魚山公園里有個火山口,因為特殊地貌,靠海的巖石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積滿海水的洞。
我滿以為姑娘會對這火山地貌爆發出無限好奇心,問題不斷。結果,的確問題不斷:“媽媽,怎么這么熱啊?”“媽媽,我們什么時候回去啊?”……
我想了想,問她:“你看見那些洞了嗎?它們可不是普通的洞,是海盜藏寶藏的地兒,我們要不要去探個險?”姑娘來了勁,從洞里掏出些小貝殼,大叫:“這是海盜項鏈上落下來的!”……各種想象力開始爆棚,在她來勁后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再通過問答,了解了火山地貌。
我發現,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但受認知所限,有些東西他們看不見,想不到,好奇心躲在一扇他們自己也看不見的門里。這時候,如果我們看到了那個有趣的點,不妨幫孩子“打開一扇門”,引出他們的好奇心,問題就會源源不斷。
去年,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在一次論壇演講中說:我曾遍訪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學,尋找“中國學生到底缺什么”的答案,沒有找到。
當我5歲女兒一個問題讓我眼前一亮時,我回憶起我的小時候因為問“兩條平行線為什么不能相交”被老師羞辱,忽然明白了,我們缺的是什么。
我五歲的孩子若有所思的問***媽:“為什么孫悟空看到的是妖怪,唐僧看到的卻是孩子、老人和女人呢?”
我發現,大學招生中所有要考察的核心要素,諸如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維乃至哲學思辨等等,都包含在這寶貴的一問中了。
原來,長期以來,我們特別重視對知識的掌握,卻忽視了,比具體知識更重要的,是人的探索精神。我們缺的,就是這個!
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維乃至哲學思辨,都包含在這寶貴的一問中了。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