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前,必須自問的2個問題(每個家長都該知道)!在選擇
國際學校前,家長的一要務不是去考察學校。而是明確所在家庭適不適合送孩子就讀國際學校。擇校如擇偶,是雙向選擇。家長如果想讓孩子讀國際學校,首先得自我評估一下“三觀”和“基礎”。
擇校的務實 OR 務虛?
看看“基礎”和“三觀”
▌務實:看經濟、學前、家長的基礎
擇偶除了三觀要合拍,也得考慮經濟基礎、學前基礎和家長情況。
>>>>首先要看經濟基礎
國際學校中豐富多元的活動與教學對家長的經濟實力提出了相對高的要求
如果沒有強硬的經濟基礎,您就甭考慮國際學校了。北京、上海的正宗國際學校學費一般一年十幾萬到二十幾萬,另外還有各種課外培訓、國際旅行、冬夏令營和所謂的“開眼界”的錢。年級越高越費錢,因為各種游學、社會活動會增加開支。
雙語學校和民辦小學的學費也日益水漲船高,除了一年幾萬的學費外,課外興趣班的費用可能比學費還高。還有每個月一兩千的校車費等。一個同事家的孩子考上了名小逸夫,家離學校幾十里,趕校車也相當?shù)夭槐恪榱撕⒆幽芏嗨瘍海荒苋W校附近租房,周末再回自己家住。房租加上兩套房子的水電煤網絡,家長上班也多增加幾十里地油費,這開銷能小的了嗎!
再說公立名小。北京、上海的學區(qū)房已是天價,具體價格請直接咨詢滿大街的房產中介。友情提醒有實力買學區(qū)房的各位,千萬注意你心目中名小的入戶年限求。
上海的學區(qū)房,你還買得起嗎?
這樣的現(xiàn)實對窮人確實是個打擊。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卻砸鍋賣鐵硬著頭皮上,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
>>>>再說學前基礎
如果沒有英語基礎,卻想讓孩子考國際學校和雙語民辦,那不是開玩笑嘛!先不說學校能不能錄取你,就算孩子進去了,能適應全英文的教學嗎,能跟老師同學愉快交流嗎?孩子能適應嗎?
英語教育也要從小抓起
零基礎地進入民辦名小,孩子和父母的壓力也會很大。學校講課進度快、作業(yè)多,你拼音還沒學會,人家已經開始要求看圖寫話了。
>>>>后是家長基礎
這里主要是指家長能花多少時間精力在孩子身上。并不一定要求你家長學歷有多高。
國際學校的課時相對較少,孩子的假期多,還鼓勵家長高度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除了跟孩子有關的各種節(jié)慶表演活動,還有媽媽沙龍、讀書會、家長聚餐、教育講座等,假期里好還能帶著孩子去旅行。
“家長日”活動
雙語和民辦小學的活動也遠比一般的公立學校要多得多。各種活動甚至都是家長來牽頭組織的,積極參與那是必須的。
這也是很多學校青睞全職媽媽的原因。
所以,在擇校之前,我們必須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多少存款,在孩子身上能花多少時間,孩子學前學了多少知識。其實,這些也是學校選擇孩子的主要標準。
▌務虛:擇校的核心是三觀
好了,終于可以務虛地談談價值觀問題了。
擇校的核心還是價值觀。
就好像你和老公三觀相合、兩情相悅,什么家世門都是浮云,并不是不能克服的困難。如果一個喜歡恬淡寧靜的田園生活,一個喜歡追名逐利出人頭地,那這日子過得可就擰巴了。
體制外、體制內兩種不同路線背后體現(xiàn)的是不同的教育價值觀。
>>>>一種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
教育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服從人的成長規(guī)律,教育的目的是發(fā)展人的個性,增加人的價值,促進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具有全員性。
>>>>一種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fā)
教育是了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生存于社會中,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具有篩選性。
從個人層面來講,這兩種教育價值并不沖突。因為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個人,在客觀上通常也有服務于他人和社會的需要。但是從教育體系來講,必然有各自的取舍與偏重。
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個人主義在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中更有市場,所以主張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的國際學校和民辦小學的市場份額日漸擴大,即便是我們國家這樣典型的社會本位論的教育體系,也在基礎教育領域嘗試改革,提倡素質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目的還是為了促進社會發(fā)展)。
所以——
>>>>個性和生存能力,你怎么選?
如果你的孩子未來生活無虞,不用擔心被社會淘汰,不用擔心他的才能是否受社會歡迎。那么你會選擇尊重孩子個性的學校,讓孩子不用從小就面臨競爭壓力嗎?
如果你希望孩子未來能有獨立生存能力,在社會競爭中成為佼佼者,那你是否能接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體系,一個“唯分數(shù)論”的學校呢?
也許你會很貪心,既希望孩子有生存能力,適應這個競爭的社會,又希望孩子快樂,保有自己的個性和興趣。嗯,我就是這樣。做父母的就是這么貪心,希望孩子得到好的。
>>>>在擇校時,怎么做取舍?
然而,在擇校時,我們必須作出取舍。是選快樂教育的學校,還是應試教育的學校?
基本上現(xiàn)在所有的學校都會標榜自己是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然而判斷一個學校究竟是不是快樂教育——
一是要看學校的課程安排,
二是要看布置的回家作業(yè),
三是要看就讀學生的感受。
并不是國際學校就一定是快樂教育,公立學校就一定是應試教育。在擇校上有不少父母可能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
育兒精細化時代來了?
真正的素質教育在校外
寫作業(yè)的孩子
▌事實:體制內外都不是想象中那么美
前幾天孩子在浦東名牌公立的好朋友跟我吐槽:才上三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后馬不停蹄地做學校功課,一直做到九點才做完。根本沒時間課外閱讀或者做其他的“加料題”。他們家孩子還算動作快的,拖拉一點的小朋友真不知道要做到幾點。
沒錯,名小的擇校率的確是高,但是主要也是靠課外。
老師們都鼓勵孩子在外面各種補課,甚至是“雙奧”、“多奧”(指在幾個不同課外機構上奧數(shù)課)。學校里面會發(fā)奧數(shù)卷,但是只給答案,沒有講解。
只能靠課外機構。現(xiàn)在初中靠的主要就是各種競賽獲獎證書,競賽要獲獎勢必要刷題。但是課內作業(yè)太多,反而影響他們準備課外競賽的時間。
而另一個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的媽媽也有另外的擔憂。沒錯,孩子在學校里的確是挺快樂的,可是家長同樣有焦慮。因為讓孩子去國外留學并非想象中的那么輕松,要進國外的好學校,那是在與全世界的同齡人競爭啊!有時候甚至比體制內的教育還要付出更多。
所以國際學校的小朋友在課外也忙得很,各種體育運動都得走起啊,滑冰、擊劍、棒球、網球、游泳……因為國外大學入學標準就是這樣。
團隊合作精神和領導能力少不了。
在學科上又覺得校內太簡單了進度太慢,數(shù)學也得課外補。
在語言方面,孩子在純英文環(huán)境里英語的確是不錯啦,可是中文卻不行了,不愛看中文書。
因此,有很多家長覺得應該先在公立讀一二年級打好中文底子再去讀國際。
▌比較:各種學校的優(yōu)劣勢
所以,各種學校都有自己的優(yōu)劣勢。
>>>>國際學校的優(yōu)劣勢
國際學校的優(yōu)勢在于學校氛圍更尊重孩子天性,孩子校內比較快樂,回家作業(yè)少,英語學得好。
劣勢在于:學校師資較不穩(wěn)定(外國老師流動性大),體制外沒法回到體制內,有留學壓力。中文不夠扎實。
>>>>應試名小的優(yōu)劣勢
以應試為主的名小(包括公立和民辦)的優(yōu)勢在于:在小學中有品牌效應,可以得到更多機會,學校學習氛圍濃。
劣勢在于:應試教育為主,學校作業(yè)多,孩子競爭壓力大。
>>>>快樂小學的優(yōu)劣勢
以快樂教育為主的小學的優(yōu)勢在于:孩子校內比較快樂,回家作業(yè)少。孩子和家長自由度大。
劣勢在于:初中全靠父母謀劃。
小學初中一貫制的學校得特別提一下。由于沒有初中的壓力,這樣的學校在小學階段相對輕松,特別適合崇尚快樂教育的家長。比如公立的靜教附校,實驗東校等。擇校率不算特別好,但也不差。民辦的也有。但是入學門檻都不低,或要考或要買學區(qū)房。
父母要參與到學校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
▌真相:我們進入了精細化育兒時代
有些父母如此重視擇校問題,也可能因為有一種潛在的想法,找到一個靠譜的好學校,家長就可以輕松了。趕緊醒醒吧,快面對現(xiàn)實吧!
如今已經進入了精細化育兒時代,我們希望像我們的父母當初那樣,把學習全部交給學校和老師,當甩手掌柜的,已經不可能了,即便你能夠接受孩子以后成為三校生,學校老師也不會放過你——
孩子的回家作業(yè)各種渠道通知你;
各種考驗動手能力的作業(yè)那簡直是考驗家長啊!
以前覺得自己高考結束后人生算是達到了巔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隨手解個三角函數(shù)。現(xiàn)在更新了認識,在孩子的高考結束后,我們的人生將攀上另一個高峰!
不僅溫故而知新,還能拾遺補缺,左手給孩子擬作文大綱,右手解一道數(shù)學行程,古文詩詞信手拈來,PPT小報分分鐘完成,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家長。
▌樂觀的看:烏云背后有金邊
對了,我們80后就是這么悲催。大家一起抱頭痛哭吧!擦干眼淚,我們看看烏云背后的金邊。
首先,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是一個多么自由的境況,居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價值觀的學校。擁有選擇權無論如何是件好事。
其次,無論就讀什么樣的學校,家長都可以隨遇而安。因為沒有完美的學校,沒有完美的老師,我們不妨積極看待學校的優(yōu)勢,通過自己的努力彌補學校的劣勢。因為終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大的還是家長。
后,精細化育兒雖然對家長的壓力較大,但也是一個痛并快樂的過程。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我們自己感興趣或者有能力的,可以自己多花心思,有時候會感覺樂在其中。自己不擅長或者不感興趣的,完全可以交給校外機構或老師,校外的選擇天地更大。
>>>>我為什么認為素質教育在課外
說實話,個人對于校內的素質教育并不太看好。因為素質教育對老師的要求極高,要知識淵博,要循循善誘,要寓教于樂,要因材施教。小學教師的待遇并不太好,并不能吸引較優(yōu)的人才。即便進了一個所謂的名小,老師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的,自己孩子的老師可能并不盡如人意。
而在校外卻有一大群的名師可以選擇。在北京上海甚至有很多的高校老師受經濟利益驅使,進行課外的基礎教育。試想北大中文系的教授結合歷史典故給你講詩詞講古文,小朋友能討厭語文課嗎?奧數(shù)如果結合小朋友喜歡的動畫人物,把數(shù)學難題融入故事融入游戲,小朋友也會興致盎然。實際上有很多小朋友的課外課程是自己喜歡去上。
所以真正的素質教育在課外,在家庭,在機構。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