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井噴之后 如何跟國際接軌任重而道遠!
國際學校網:近幾年,隨著公眾對素質教育的追求不斷升溫,一路高歌猛進的國際學校迅速進入考生和家長的視野。選擇國際學校,為培養“海歸”鋪路,抑或希冀子女盡早融入“地球村”,顯現出新興人群對多元教育的旺盛需求。
2010年7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中小學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
政策的調整,切實回應了公眾“追求更開放、更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的呼聲。
雙重刺激下,2010年以來,中國的國際學校駛入發展快車道,各路資本紛紛涌入。
1999年,我國共有國際學校86所,截至2016年10月,國際學校已達661所,與2009年的357所相比,增加了304所,增長率超過85%,且目前仍在以每年超過50所的速度增加。
與此同時,國際學校也加緊跑馬圈地,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擴張,再擴張……
在“毛利率可達60%”的驅動下,國際學校儼然成了教育產業的“新風口”。
然而,資本寄望于“賺快錢”,遺忘了“教育要有十年之心”,必然會壓縮國際學校里中西方教育理念、方法與課程的磨合、融合周期。
其結果已然是,國際學校整體上呈現出重復建設、同質化嚴重的局面,同樣存在優質資源不足、授課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
即使,一些公立學校設立國際部的初衷頗為美好——打造一塊“試驗田”,為教育教學改革探路。可是,在自身能力不強、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匆忙立項,又難免陷入鏡花水月的尷尬。
公眾真正需要的國際學校,素質教育目標應更為明晰,視野能與國際接軌,中西教育理念能夠融合,知識體系可以貫通。
國家真正需要的教改“試驗田”,應深入理解國際教育的精神和內涵,從理念出發,尋找適合中國的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
以此為參照,中國的國際學校,在井噴之后,仍任重道遠。
一種并不輕松的選擇
選擇國際學校已不再是為了逃避擇校的“魔咒”,而是尋求多元化教育的重要途徑
國際學校井噴之后
對18歲的邢思敏來說,2017年的暑假注定不平凡。
她陸續收到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女王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5所加拿大一流大學的入學邀請,還獲得多倫多大學的獎學金。
終,她選擇了多倫多大學。在完成高中時代的后一次期末考試之后,她開始為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做些準備。
“如果3年前沒有選擇國際學校,就沒有現在的一切。”接受《了望東方周刊》采訪時,邢思敏這樣說。
國際學校井噴之后
不僅僅是為了培養“海歸”
“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傳統的應試教育和擇校教育,我父母也這么覺得。”提及選擇國際學校的原因,邢思敏如是說。
在父親的引導和影響下,邢思敏自小就涉獵廣泛,思維活躍。比如,父親會支持剛上初中的她去研究女權運動,鼓勵她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則。這讓她對公立學校的課程越來越不適應。
于是,高一下學期開始,邢思敏從安徽某市的重點高中轉學到了上海的一所國際學校,并在那里完成了自己的高中學業。
在行業服務機構新學說的聯合創始人吳越看來,目前就讀國際學校的學生中,像邢思敏這樣不再單純為了出國留學而選擇國際學校的越來越多,“家長們更多地是為了追求更開放、更符合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
吳越告訴《了望東方周刊》,近幾年,尤其是2010年之后,中國家長對于國際教育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
上世紀90年代,大多數中國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書,只是為了方便將來出國留學。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尤其是其中很大一部分自身有留學經歷、接受過國際教育的人,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多元教育。
“如果說原來的家長是為了培養‘海歸’,現在的父母則對孩子的全方位發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希望培養出的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人’。”吳越認為。
誰在讀國際學校
近幾年,像邢思敏這樣讀國際學校的中國學生在迅速增加。
據吳越介紹,目前公立學校國際部的辦學規模大多為180?800人,民辦國際學校的規模則大小不一,規模小的100多人,大的超過4000人,目前在國際學校就讀的中國學生的規模大約為36.5萬人。
一般而言,國際學校的收費水平要遠遠高于普通的公立和民辦學校。
中國教育中介服務協會國際學校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陳煒告訴《了望東方周刊》,目前在北京,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階段,民辦國際學校的收費水平多為每學年18萬?20萬元,高中階段為每學年20萬?30萬元,“如果再加上每年8萬?10萬元的住宿費用,整體低的收費水平要達到每學年24萬元,高則可能需要40萬元左右。”
因此,國際學校剛剛興起時,其中國生源主要來自收入水平較高的私營企業主家庭,“可能家庭資產要超過500萬元才會考慮送子女到國際學校。”陳煒認為。
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廣東某國際學校學習的龐銥潼,就來自于收入較高的經商家庭。
但隨著中等收費水平的國際學校出現,來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逐漸增加。
上海楓葉國際學校校長陳材生在接受《了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介紹說,相關統計數字顯示,子女的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30%?50%是比較合理的。
“上海地區國際學校的收費水平低為每學年12萬元,每學年15萬元是正常水平。”陳材生告訴本刊記者。
他認為,理論上來說,在上海,當家庭的年可支配收入超過30萬元時,就可以送孩子就讀國際學校,“但事實上,這個數字可能是50萬元左右,甚至更高。”
吳越則觀察到,近幾年,在外籍子女學校持外籍護照的華人子女在增加。
李碩(化名)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就讀于北京某外籍子女學校的李碩和他的母親都是加拿大國籍。2001年,李碩的母親入了加拿大籍。2003年,李碩在加拿大出生,也入籍加拿大。隨后,李碩的父親帶著全家回國創業。為了方便李碩將來出國讀大學,在他小學畢業后,父母就為他選擇了國際學校。
持有香港居民證的龐銥潼一直隨父母生活在廣東,從幼兒園開始,他就在國際學校學習。
“事實上,一些外籍子女學校中,華人占比高達50%以上,低的也超過了30%。”吳越透露。
學業不輕松,創造性更強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非公立學校的擇校壓力普遍較小,學習環境較為寬松,但事實并非如此。
對于陳文雯來說,直到高中階段后一次考試結束前,她每天都要學習到凌晨,盡管那時候她已經收到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入學邀請。
“平時基本上一直是這樣的學習狀態,不敢放松。”陳文雯告訴《了望東方周刊》。
據陳文雯介紹,她所在的國際學校采用的是加拿大的課程,這一課程的評價體系比較重視平時成績。
簡單來說就是每門課程有2個學分,學生要保證單元測驗和期末測驗都過關,才能順利拿到學分。“所以我們基本上每周都有小測試,而且這些測試成績在終成績中的占比達80%~90%。”陳文雯說。
國際生雖然不必像公立學校的高中生一樣,通過大量刷題和一次次的模擬考試完成高考備考,但平時的學習并不輕松。
比如在陳文雯的學校,英語老師會要求學生拍一個10分鐘左右的微電影。陳文雯和小組成員要在一周內,快速地確定主題、寫好劇本,完成表演、拍攝和剪輯等工作。物理老師則會同時要求學生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歌,然后圍繞物理中的某一知識點進行歌詞改編,并通過K歌軟件錄制成曲。
“想要出色地通過考核,要比單純的試卷考試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現在都覺得試卷考試反而是方便省事的。”陳文雯笑著說。
“關鍵是他們是真正地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而又立體的人在培養。”李碩的母親程靜對《了望東方周刊》說。
比如,讀7年級的李碩的語文作業不是寫作文、做試卷、背課文等,而是自己選擇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然后進行采訪和論述。
當時李碩選的話題是環境污染。話題選好之后,李碩首先要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充分了解情況;之后要在英語國家找到兩個人,并通過郵件同他們取得聯系,說服對方就環境污染問題接受采訪;采訪結束,李碩要整理所有的資料,做成PPT,在班里進行展示和陳述。
接下來,老師會假設給每組學生3500美元,要求他們設計前往采訪對象所在國進行實地采訪的情景,制定行程計劃。
“雖然錢是假的,但孩子們要按照真實情況,完成查航班信息、訂機票、制定路線、訂酒店等工作。這個過程就是在鍛煉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對此,程靜稱贊不已。
本刊記者接觸的國際生及其家長都表示,完成這些作業并不輕松,但學生不覺得累,反而充滿了興趣。
“原來李碩總是盼望著周末和假期,現在卻常常說除了寒暑假,學校沒必要放假,每天都盼望著去學校。”程靜說。
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國際學校
因為國際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接軌國際,也都是引進和采用國際課程,所以國際生出國留學要比普通學生容易得多。
陳煒說,整體來看,目前國際學校的學生中,出國留學的比例高達95%。
陳材生坦言,在上海楓葉國際學校,只要學生能夠讀到高三,100%都能被國外大學錄取,“但是也分學校與非學校。”
上海楓葉國際學校提供給《了望東方周刊》的數據顯示,2017年,該校區有102名畢業生收到了世界百強學校的入學邀請,占學校本屆畢業生總數的比例超過65%,被多所國外大學同時錄取的學生不在少數。
但本刊記者接觸的多位國際教育行業人士和學生均表示,國際學校盡管有自身優勢,但并不代表適合所有學生。
陳材生認為,目前選擇國際學校仍然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為學生踏進國際學校的門檻,就是要接受西方式的教育。如果不能適應,或者終不出國讀大學,就很難再回去適應國內的學校生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國際學校學生向本刊記者舉例說,她所在的國際學校就有同學直到21歲還在讀高三。
廣東碧桂園學校校長程晉升認為,如果孩子基礎太差,尤其是英語基礎差,也不適合讀國際學校。
程晉升告訴《了望東方周刊》,以廣東為例,如果是從高中開始讀國際學校,學生的總成績至少要達到良好的水平,而英語則要達到較優,“具體說就是百分制下,中考成績平均分應該在75分以上,英語要在90分以上。”
“因為國際學校的課程是全英語授課,語言過不了關肯定不行。而學生如果想選擇更難的課程,則要求更高。”程晉升說。
陳材生還表示,由于國際學校不同于公立學校,更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所以更適合那些目標定位明確、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