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留學,拿到錄取僅僅是開始,適應并融入才是大的難題。幾乎所有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都會面臨三方面的挑戰:
批判性思維能力
口頭表達溝通能力
寫作能力
因為這些難題,中國留學生給教授和美國同學的基本印象是:課堂沉默,不發言,不參與課堂討論。這種情況的普遍造成美國教授在教學上不得不做一些并不利于外國學生的調整,如碰到那些基本上是中國學生上的課,老師減少甚至取消課堂討論部分,而美國學生見中國學生參與多的課,就索性回避。
他們認為,課堂討論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少了討論,就少了許多收獲。中國留學生不愿參加討論,不愿貢獻他們的想法,這樣的所謂生源”多元化“有多少意義?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林曉東教授的一篇文章對此類情況有系統性思考。
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已經深刻的體會到一點:美國的課堂充滿討論、辯論和自由提問。教授們鼓勵學生根據提前布置的閱讀材料自由提問、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觀點。
這種教育方式背后蘊含的豐富理念至少可以歸納為兩點:
一、學生不僅向老師學習,而且也應該盡可能多地與同學交流并互相學習,教授絕不是學生們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
二、同學擁有和老師同等的提問與質疑的權利。
然而,很多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并不習慣這樣的理念和做法。在他們看來,學習就獲取正確答案或者標準答案,而課堂討論和互相提問始終沒有直接給出一個他們想要的答案,這怎么能行?
曾經有一個中國學生在開學幾周后來向我抱怨:
她說:“林老師,我沒有從您的課里面學到任何的東西,您的課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當我問其緣由的時候,她說:“您從不告訴我們任何答案,卻一直讓我們這些學生利用大好的課堂時間去討論。您也看到了,學生們對您指定的閱讀文章理解很不一樣,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有道理的地方,討論來討論去,我不知道該聽誰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確的答案。您覺得這種討論有意義嗎?難道不是浪費時間嗎?我父母花了這么多錢讓我來讀書,是讓我從頂尖教授那里學習知識的,不是聽一幫同學談他們的個人看法的。”
面對這位同學的問題和困惑,我首先表揚了她。因為她敢于和我交流、并直接提出她所遇到的問題。如果她不告訴我她的困境,我可能永遠無法幫助她解決眼前的問題和挑戰。我告訴她,勇于交流絕對比默默放棄要好得多,跟某些從不跟老師交流就直接退課的學生來說,她的做法已經說明她具備了起碼的溝通能力。
接下來,如果她能再往前走一步,調整自己的定式思維和心態、盡力去適應美國課堂的授課方式,她的求學之路很可能會平坦許多。
但是,這位中國學生后來的幾句話卻讓我非常驚訝:“林老師,我之所以來找您,說出我的困難,因為您也是中國人,我猜想您一定會理解我的苦衷和困難。如果您是一位美國教授,我會直接把課退掉,再去選一門我更習慣的課。”
她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像這位同學以及小楊這樣的中國留學生并非少數,他們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也往往具有共性,不善于參與課堂討論就是典型的問題之一。而且,他們會錯誤地默認美國教授不會理解或幫助國際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面臨困難的時候,中國學生往往只知道尋找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熟悉的對象傾訴,尋求幫助。
他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論是同文化背景還是跨文化背景,只要通過充分有效的溝通,很多問題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決。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a>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钡鹊谝蝗朔Q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