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某學校國際班推出體驗課,外籍老師正在為即將擇校的初三學生授課。
近年來,留學熱持續升溫,優質高中國際班受到熱捧。隨著競爭日益加劇,錄取分數線也隨之水漲船高。
實際上,很多家長對于國際班并無深入了解。專家表示,國際班的學習并不像外界想象般輕松,家長別太跟風,要不要讓孩子上國際班,需要尊重他們的意愿。
走出固有認知誤區
并不是成績差才選擇讀國際班
羅女士的兒子就讀于市內一所知名初中,為了兒子高中畢業后能出國深造,這段時間她四處打聽相關消息。
高中開設國際班并不是新鮮事。1998年,重慶外國語學校率先開設國際部?,F在,南開中學、巴蜀中學、重慶一中等學校都開設有國際部。
國際班到底是什么?與出國預科不同,國際班是國外中學課程體系的移植與本土化,有些國際班會有國內和國際高中畢業雙文憑。其完全按照外國高中的課程模式設置,會區分學術培養方式的差異,開設相應的A-Level、AP以及IB課程。
公立學校有條件開設國際班的,一般是當地重點學校。重慶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孔靜表示,相比專門辦國際學校的機構,普通高中國際部的很多老師是來自于本校,有著更專業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老師和學生受國內學校的統一管理,安全規范,學校環境也較好。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認為,選擇國際班的是家里有錢而且學習成績很差的孩子。但是,隨著教育理念的逐步更新,國際班不再是考不上好高中的無奈之舉。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能夠考上“雙一流”大學的學生也在選擇出國。還有一批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他們考一流大學的概率小,但學習潛力大,家里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也會考慮出國留學。
“孩子還小,剛初中畢業,自理能力還有所欠缺,如果現在就出國,家里人也不放心。我覺得報考國際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李女士說,這既能讓孩子留在父母身邊,在生活上給予一定的照顧,同時也能讓孩子在國際班特有的環境中加強語言能力,為將來出國學習培養一些必要的技能。
一位家長介紹,自己的兒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所以從孩子小學時他就決定要把孩子送出國讀書。他覺得,隨著中國日益走向國際化,寬進嚴出的國外大學有很多新知識,孩子進去之后能真正學到東西,特別是對孩子的成長、綜合能力的培養都有好處。
重慶市巴川中學校長助理、國際部主任張航天說,現在,不同的國際部或國際學校在錄取學生時呈現差異化的錄取分數梯隊。在重慶,最頂尖的國際部仍會參考中考成績作為主要的錄取標準之一,最高的中考成績需要達到670分左右。而除了中考之外,學校本身還會準備筆試和面試,筆試主要是考查英語和數學兩門學科,其難度有可能超越中考難度與范圍。
真實情況出乎想象
國際班學習壓力有時比高考大
為什么選擇國際班?許多家長在回答這一問題時說:“不用參加高考,壓力小。”事實果真如此嗎?
程萌今年從國際班畢業,被加拿大一知名高校錄取。程媽媽說,當初選擇國際班,是受到好朋友的影響,她孩子在國際班上了一年,感覺特自信,充滿活力。
“孩子的成績在國內估計能上一本大學,但在國外,據說可以申請世界學校。”在程媽媽最初的認知里,國際班的課程較為輕松,也不那么辛苦。
可情況恰恰相反,程萌覺得自己的壓力有時比參加高考還大,比如考雅思或者期末考試之前,因為畢竟不是母語,理解上也有一定難度。“比如數學、化學、微積分等,都是大學課程,還是全英文的。壓力真的超大!”
程萌記得,有次和媽媽爭論,媽媽一直覺得國際班學的東西比較膚淺,但是后來一看很驚訝,因為學的都是大學的東西。
在國際班,最悲催的不是學英語,而是用英語做數學題。程萌說:“國內的基礎課程是中文教學,而國際課程體系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等都是全英教學,英語程度不好的學生往往會壓力很大。”
重慶外國語學校國際部高2018屆AP1班的劉敬愷,在5月份收到了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剛進高中時,由于底子薄、基礎弱,劉敬愷的數學在班上一直比較靠后。高二SAT1首考數學嚴重拖后腿。
為此,他制訂了嚴格的學習計劃,要求自己每天刷一套題,并且必須向老師同學請教弄懂錯題,絕不得過且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一年踏踏實實地努力,劉敬愷的數學迎頭趕上,成功提升150分。
顛覆以往學習模式
書本知識不再占絕對主導地位
“在國際班學習感受到變化最大的就是學習模式。”采訪中,國際班的學生普遍認為,在國際班的學習生活中,書本知識不再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更多地是如何將知識運用于實踐中。他們感觸最深的是“老師不會對我們的選擇或者安排進行過多干涉,更傾向于讓我們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從而自己掌握和運用知識”。
張航天說,國際班鼓勵學生走出校門、提升認知與了解學術研究領域、社會活動與職業素養模型,社會實踐活動數量多、形式新,是諸多國際班呈現出的另一特點。
孔靜說,準備出國留學的高中生除了學習普通高中的核心課程、通過學業水平考試外,還需要學習國外高中的核心課程,還要爭取在雅思、托福等語言考試中考個高分。同時,還有社會實踐、志愿活動、做義工等一系列實踐活動。
國際部學生在高一、高二的課程十分緊張,到了高三就要開始向各個大學遞申請書,和普通高中生越到高三壓力越來越大的情形不同,在陸續收到錄取通知書后,高三的最后一學期是國際生們最輕松的時候。
一般而言,兼收外籍學生的國際學校每年收費大約10多萬元,而普通學校的國際班收費則相對便宜不少。在家長們看來,從收費來看,國際班費用雖不便宜,相比去美國讀高中每年幾十萬元的花費,還是很合算。
誰更適合國際課程?
不以出國為目的,要有明確規劃
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國際課程?老師們說,首先,要有明確的方向,要把人生的大目標規劃好,而不僅僅以出國為目的。
劉敬愷的爸爸喜歡歷史,他從小跟著爸爸看各種歷史劇,耳濡目染。初中的時候,他接觸到一款“羅馬全面戰爭”的單機游戲,讓他對歷史的興趣更加濃厚,并產生了研究興趣,在課余翻閱了很多相關書籍。
劉敬愷認為,自己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清晰的自我認識。學校國際部開設了16門選修課程,他選擇了人文地理、經濟學及歷史課程,并憑借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在SAT2、AP有關歷史的兩科考試中都獲得滿分。高二在布朗大學夏校期間,劉敬愷選擇歷史相關課程并獲得A。
在申請文書中,他特別注重突出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展示了一名中國高中生對歐美歷史的濃厚興趣,以及關注中西文化交流、借鑒等學科知識,正是明確、清晰的自我定位,并充分提升自身優勢,使得他從全球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孔靜說,劉敬愷的申請對于很多人而言有借鑒意義,選擇國外高校,首要的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而不是為了學校排名而申請。
今年,巴川中學國際精英班李卓拿到了麥吉爾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在劍橋大學完成STEAM寒假課程學習后,回巴川開設了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課程;被哈佛夏校錄取,去參加了哈佛大學青少年創新挑戰賽,將加拿大學長的公共演講項目引進到巴川,成立了巴川中學第一個公共演講社團CCF……“在巴川,我們給孩子的教育就是鼓勵每個孩子挑戰自己的無限可能!”張航天說,學校不會按照模板化的路徑培養每一個孩子,學校關注每個孩子參與課程及活動的深度與廣度的個體差異。
“我們非常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他們有的擅長學術研究,有的極具創造力。”張航天認為,巴川的教育開放和尊重個性,老師會引導孩子發掘自己的天性和潛能,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他們的人生走得更遠。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
難適應學習節奏,將來恐會失望
選擇出國留學,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不僅需要成績好,也需要很強的其他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孔靜和張航天都談到,國際化不是為了讓幾個學生考上國外的大學,核心是在培養人上,教育方式、課程體系、管理方式是不是真正符合了教育潮流。
一所學校無論是追求其特色發展,還是凝聚學校變革的力量,都應當把培養學生的國際化素質作為重要任務。
雖然國際班越來越紅火,但專家們認為,如果家長讓孩子上國際班的初衷是因為成績不好,為了將來有大學上,很可能收獲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因為,若孩子無法適應國際班和國外讀大學的節奏,將來很有可能會失望:國外的大學不一定都是好學校,濫竽充數的也不少。錢花了,要么因為成績不優秀申請不到好大學,要么孩子浪費了幾年時光。不是所有的海歸都很吃香,沒有真本事,在哪兒上大學都是徒勞。
對于上國際班的孩子,小宇媽媽認為,首先孩子要喜歡英語或英語要好,如果英語好,學習就輕松一點。如果英語不好,就別讓孩子去受那個罪了。第二,孩子自己本身要有出國的想法,有的孩子沒有,是爸媽安排去的,去了以后發現不適應,這個過程很痛苦。
“要知道,是金子到哪兒都發光,其實說到底,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兒,不管是國內體系還是國外體系,學得好壞取決于孩子本身。”
在選擇國際班時,首先考慮出國的方向,確定去哪個國家。比如說你的出國方向是美國,那你就直接選擇中美班,也就是說“看方向選擇合適的項目”。
其次,看課程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同時要看師資是否雄厚、穩定,課程設置和師資是最能體現國際學校和國際班整體水平的因素。
看往年的成績,也是一個不錯的參考。一定要看好幾年的數據,提前搜集信息。一定要到學校實地考察,不是看校園多漂亮,而是與學校和在校就讀的孩子交流,直觀、全面地去感受學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此外,還應該多去聽聽不同國際班的宣傳講座。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a>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