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國際化教育的需求,
上海國際學校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通過各類認證的國際學校數量在上海約有 110 所。同時,英國教育調研機構 ISC 的數據稱中國有約 48.9 萬名國際學校注冊學生,超過六成為中國國籍。
其中,在上海有 4.1 萬名中國學生就讀于“中國人興辦的私立學校”,平均學費為 17229 美元,絕大多數以同時提供中外課程的國際雙語學校為主。
如今的上海,不管是沒有本地戶口,只能尋求私校的外地人;是準備送小孩留學的中產家長;是不差錢,只想給孩子最好的富裕階層;還是國外回來的海歸或者外企高管,從公辦到私立、高考到留學,體制內和體制外,各種國際學校可以說是總有一款適合你。
1
在上海,被家長們普遍討論的國際學校可以分為三類。
首先是為了給外交人員和外企外資機構人員子女提供教育的“外派人員學校 expat school”。此類學校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學校,開始只接受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員或港澳臺人員子女就讀,后又逐漸接受中國公民境外出生的子女和持有國外永居身份的公民就讀,目前共有 21 所。
外籍子女學校的教學完全走對口國家路線,美國學校用美國體系、日本學校用日本體系,澳大利亞學校用澳洲體系。在學費方面,外籍子女學校對收費項目和標準有自主權,一學年基本學費通常在 20~30 萬元之間,但實際成本,根據家長計算,還需要在學費基礎上再加 10 萬元左右,后加的是包含校車和課外活動在內的專項雜費。
在學費之外,家庭也是學生的資本,學校會考察家長的情況。“時間和精力兼得的家長才是好家長。為了配合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安排,家長有時間來參與這些活動,顯得很重要。
2
外籍子女學校無疑是國際學校里的第一梯隊,但最近本來就只占整體份額 15% 的外籍子女學校,在絕對數量和學生人數上正在進入下行趨勢。
相比去年,作為國際學校源頭的外籍學校下降了 5 家。華爾街日報一篇講述“美國企業家打道回府”的文章中提到,上海 SAS 的注冊學生人數比五年前的高峰期減少了 17%。
雖然仍有新的外國人補充,但隨著這個群體整體經濟水平的下降,更具性價比的民辦學校和公立國際部正在成為收費昂貴的外籍學校的替代品。
滬上國際學校的第二種就是民辦雙語國際學校了。
民辦雙語學校這幾年來備受家長追捧,中產群體擴大疊加政策利好使其在過去幾年里迎來了一個小爆發期。從上世紀末以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為主,到 2000~2010 年間靠公立學校國際部推動增長,再到 2010 之后至今,民辦國際學校接過了國際教育市場擴張的大棒。
與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只認國籍或永居的招生政策不同,民辦國際學校一般實行雙軌辦學的制度,在 K12 階段同時提供國家大綱標準課程和國外課程,高中開始為以出國留學為目標的學生提供 A-level 和 AP 等被國外主流大學接受的標準國際課程。招生政策上,民辦同樣是雙管齊下,雙語部招國內學生,國際部則走外籍子女學校的路子。
依照國內外部門的不同的收費標準,此類學校年費一般在 15 萬~20 萬之間。就拿鬧出爛番茄事件的上海市民辦中芯學校來說,其官網***文部 18/19 學期新生費用為小初高分別 26500 元、30000 元和 48000 元;英文部對應為 54000 元、58000 元和 62000 元。
當然,也有在收費和招生上均走向貴族化的學校,比如大名鼎鼎的包玉剛實驗學校。包校收費情況大致是民辦學校的頂格價位:小初高 15 萬~20 萬元,同樣不包括各種專項雜費,與外籍子女學校已經相差無幾。因為出色的辦學成績和明星家長,像這樣的學校已經逐漸成為求學家長口中的傳說,“XXX 的子女就在哪哪上學”,“里面的人非富即貴”,“花了幾十萬 ,連門都進不了”已經成了談到學校時的必備句式了。
上國際學校的姿勢不同,得到的體驗也不同。一個靠家里關系打條子進了上海某個著名國際學校的網友就發帖抱怨,雖然兩夫妻合力能夠承擔兒子的學費,但一到家長會和學校活動,看著門口成排的豪車,總怕“孩子心里會自卑,是不是以后應該租個車去”。
即使是可負擔性較高的普通國際學校,按最保守的 10 萬元上下一年學費、從高一開始進行留學規劃(目前已經有很多家長從小學就開始規劃)來計算,一個國際學校學生念完國外本科也需要超過 200 萬元了。
3
中西文化路線的選擇,也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
即使對于上了國際學校,一心要走國際路線的家庭,目標實現過程也同樣存在中西孰優孰劣的問題。
“國內教育在基礎階段比西式教育更好”的觀念深入人心,先在中式教育下打好基礎,上了初中或者高中之后轉向國際課程,再直申美國大學是很多家長心中的完美線路。
上海第三種國際學校類型則是公立學校國際部,也是可負擔性最高的國際學校類型,作為代表的有***國際部和***國際部等。
公立國際部的招生范圍僅限外籍人士和港澳臺人士子女,在教學體系上,國際部也向外籍子女學校靠攏,提供主流認證課程。收費方面,公立學校國際部一般收取 10 萬元左右的年費。
在此基礎上,還有一種可算是介于公辦國際部和民辦雙語之間的 21 所國際課程試點班。根據上海市規定,目前有 10 所公辦學校、10 所民辦學校以及一家中外合作辦學校被列入這個名單。
按照規定,報考這 21 所國際班需要達到中考規定錄取線,加上人數限制,公立學校的錄取難度高于多數民辦。試點班的重點在中外融合,就讀這些學校的學生既可以參加國內高考也可以選擇出國留學,相對于其他幾大類學校“非黑即白”的路徑,他們相當于是有了兩條路可選。
對于糾結中西路線和體制內體制外這種問題的家長來說,進入這 21 所學校國際世紀班可以算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公辦學校對戶籍和成績有要求,民辦學校又有對資金的要求,更何況全部都是上海家長擠破頭都想進去的學校,對大部分人來說不存在來回切換的可能性。
體制內,體制外,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和費時費錢又難以保證回報的留學,沒有一條路是輕松的,房子、票子和條子總得有一樣。這種前提下,上海的國際學校還提供了幾乎市面上所有的主流國際課程,其中除 A-level、AP 和 IB 這三大高中以外,僅就英語而言還有加拿大 BC 省課程和澳大利亞課程等針對性更強的選擇。
如果把課程的選擇和學習成本計算在內,即使再拎得清的家長也會撓撓頭,而上面提到的問題也僅是國際學校擇校難題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新中產從自身奮斗過程總結出來的學校換好工作的路徑、對成功和精英化過于一刀切的評判標準,還將繼續導致部分家長在子女教育上存在“不計成本投入”和“輸不起”的沖突。留學這種看似開明的決定,其實很多時候都只是把“清華北大”放在了國外而已。
從好的一面來說,這是對教育的重視,給子女更好更高的平臺;從反面來說,家長過早放棄自己,轉而把加倍甚至超出承受范圍的資源投入到下一代身上。一旦幾年后到達了周期尾端,“失敗投資”集中出現的時候,很難想象會對家庭關系產生怎樣的影響。
溫馨提示:國際化學校,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歡迎點擊【預約看校】咨詢!或電話咨詢:400-9609-559
免責聲明: 1.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描述中涉及的“我”、“我們”、“我校”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2.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3.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們:2787266480@qq.com。